- 01 电磁微波储能供热
- 02 低温储能供冷
- 03 冷热设备系统回收热能供热水
- 04 移动储能系统回收余热
近年来,清洁供热一直是我国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虽然欧洲等区域供热发达的国家目前正在研发更为完善的四代供热技术,但该技术基于末端用户低温运行,并不适用于我国的供热。为此在我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的指导下,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芯的教授付林带领课题组历经10余年研究,推出了新一代北方城镇供热模式——“中 国清洁供热2025”(简称“2025模式”)。
“未来,中 国供热将聚焦清洁低碳和低成本两大目标,争取达到‘节能百分之90、减排百分之90、成本相当于燃煤锅炉’三大效果,实现‘低品位余热、三级网、能源站、蓄能+热泵’四大改变,凸显‘低回水温度、余热利用、热电协同、燃气末端调峰、长输供热’五大特征,这就是‘2025模式’。”日前,中 国城镇供热协会(简称供热协会)技术委员会在京召开了“中 国清洁供热2025模式”专题研讨会,付林介绍了他对未来中 国供热的具体设想和解决方案。
对于“2025模式”,江亿评价道:“这一模式经济可行,社会效益突出,为我国北方地区城镇清洁供热提供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未来中 国城镇供热发展指出了方向。”在研讨会上,“2025模式”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供热领域..学者、协会同仁、热力企业负责人的一致认可。
中 国清洁供热要走与国外不同的道路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每年供热总能耗约2亿吨标准煤,燃煤仍是供热的主要一次能源,占比约百分之77。与此同时,我国的余热资源丰富,一方面现存燃煤电厂有大量的余热资源,北方现有燃煤电厂装机容量约8亿千瓦,其中4亿千瓦燃煤电厂余热可承担120亿平方米供热面积;另一方面,冬季供暖期内北方集中供暖地区的低品位工业余热量约有40亿吉焦,回收其中15亿吉焦,可为50亿平方米建筑提供基础采暖负荷。此外,我国北方城镇热网普及,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均有集中供热热网。“2050年,北方城镇供热面积预计200亿平方米,电厂余热与工业余热可承担约百分之80的供热面积,热网难以覆盖的地区发展独立燃气锅炉房和电热泵等分散热源。”付林表示,“我国基于这些国情特点,应采用一条与国外不同的低碳供热发展模式。”付林认为,“2025模式”应具有以下五大特征:一是降低回水温度,采用三级管网,为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创造条件;二是利用低品位余热,包括电厂乏汽余热回收、烟气余热回收,工业余热利用等;三是长输供热,电厂效率高地回收余热供热,能大幅降低电厂出口供热成本,大温差长输到城市后,综合供热成本仍低于传统热电联产、燃煤锅炉及燃气锅炉;四是热电协同,在电源侧进行热电厂“热电协同”运行,热电厂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调峰,同时稳定、效率高地供热,在需求侧利用电热泵结合储热装置,接受电网调度运行,实现电负荷削峰填谷;五是燃气末端调峰,当工业负荷发生波动时,燃气调峰可保障供热稳定。付林建议,可采用初始投资大、运行成本低的电厂余热、工业余热承担基础供热负荷,采用初始投资小、气价昂贵的燃气为供热调峰,以经济性较佳为目的,优化调峰比例。燃气调峰应靠近末端,不仅可以给热源调峰,还可以给热网调峰,提高热网的经济性、灵活性和可靠性。